当前位置:首页丛书系列 》 晓云, 您是我们的骄傲——序《王晓云文集》
晓云, 您是我们的骄傲——序《王晓云文集》
时间:2013-09-08作者:中国先锋作家出版社 阅读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肖  扬(中共余庆县委常委、组织部部长)

     前些天,文联陈忠禄主席找到我,激动而又有几分惋惜地对我说,王晓云留下的书稿,有40余万字,他想召集几个文友,把晓云同志留下的文稿整理出来,并出版面世,希望得到我的支持。
    作为一位组工干部,作为一个组工团队的领头人,作为晓云的生前同事和朋友,我责无旁贷。我想,这应该是晓云生前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心愿。出版这本遗作,一方面对一生酷爱文学却英年早逝的晓云是最好的告慰,另一方面通过晓云同志的文学作品,真实地反映出新时期组工干部的德才修养,这是对晓云同志生前工作上积极向上、谦虚低调、淡泊名利、勤奋敬业和生活上乐观豁达、注重个人修养、常怀感恩之心的可贵精神的最好彰显与肯定,这对全县干部,特别是组工干部,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。于是当即表示尽最大努力与文联共同来完成晓云的遗愿,并自告奋勇为这本书作序。
    起初认识晓云,让我深感惋惜。2008年9月,我出任余庆县委常委、组织部长,晓云却因病情加重,在两个月前主动辞去组织部副部长职务回家疗养。虽然未见其人,但却早闻其事。早先是市委组织部吴起副部长专门叮嘱我要代为关心,到任后随即上门探视,看到眼前这个曾经为全县基层党建目标考核六连冠立下汗马功劳,在全县干部中有口皆碑、在全市组织系统享有盛名的全市优秀组工干部,被癌症折磨得体形削瘦、面色憔悴、肢体麻木、生活不便,让人一阵阵地感到揪心的伤痛和惋惜。不久,我收到了晓云写给我的亲笔信,除了情真意切的感谢,还推心置腹地表达了他对组织工作一些真知灼见,字里行间反映出对组织部门和组织工作的热爱,对我的信任和厚望,却一点没有谈及个人的困难和要求,让我倍受教育,倍受感动。
    从那时与晓云相识相知到今年4月为他挥泪送行,通过短短两年半的接触和了解,我对晓云的感情从起初的一种惋惜之情,逐渐升华一种敬仰之心,在耳濡目染中领略了一名优秀组工干部的高尚人格魅力。
我想,这种人格魅力一定来源于他近乎完美的个人修养,通过工作片断和生活点滴中折射出来,让人发自内心的敬佩,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。记得在部内组织学习王彦生事迹时,得到许多同事异口同声地说:“王晓云就是我们身边的王彦生,活着的王彦生,要向他学习”。一位同事在日志中这样写道“学习王彦生事迹, 让我觉得与他似曾相识, 让我想起了我的老领导。同样是一名优秀组工、干部楷模,同样是幼年丧母、逆境成才,同样是勤奋钻研、功底深厚,同样是德才兼备、政绩突出,同样是忠诚于党、淡薄名利,同样是尊老爱幼、有口皆碑,同样是有情有义、知恩必报,同样是身患疾病、笑对人生,同样是感动、影响和教育着身边的每一个人。只不过,他还健在,还在顽强地与病痛斗争;只不过,他更务实,不顾领导的再三挽留, 毅然辞去分管领导职务,不想因自己而耽误党的事业; 也拒绝了媒体宣传自己的先进典型事迹; 也没有在博客上描述别样的成长经历和豪言壮语;却给身边组工干部在心目中树起了一座高高的丰碑:让人惋惜!让人感叹!让人敬仰!让人铭记!祝好人一生平安!”。引起了大家的共鸣。
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来讲,这种人格魅力更来源于他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,对组织工作的深厚感情。他曾在全市优秀组工干部表彰会发言中深情的讲道:“组织部门是一个火红的熔炉,他使我的心灵得到净化,党性得到升华,素质得到提高;组织部门是一个优秀的团队,他使我汲取了思想的源泉,成长的营养,进步的动力;组织部门是一个温馨的家庭,他使我感受到真情的流露,友谊的珍贵,协作的默契;组织部门是一个明净的窗口,他使我看到了作风的朴实,奉献的真谛,人格的魅力。”
    正如他的发言一样,晓云在做人做事上都追求完美。听同事们回忆,由于2006年上半年乡镇换届工作对全县基层党建工作,特别是对新一轮“三级联创”达标验收工作有些影响,他上任后千方百计想把耽误的时间追赶回来,加班加点制定工作方案、开展业务培训、指导基层办点,成功地举办了全县“三级联创”达标验收现场会,并得到了市委组织部的高度认可,同意在余庆召开全市的达标验收现场会。就在这段时间,晓云出现了鼻塞、流鼻血、头晕等症状,县医院的医生劝他去大医院检查,他自己也意识到这不是常见性鼻炎,可他为了不影响现场会的筹备,硬是拖着病体直到现场会胜利召开才去遵义医学院治疗。治疗了半年多回来又到组织部上班,继续以忘我的状态投入工作,终于因化疗后遗症引起颈部软组织纤维化不能活动,导致呼吸急促、饮食困难、身体每况愈下,不得不回家疗养。其实,晓云让人更敬重的是他的抗癌精神。面对病魔,他从容面对、乐观幽默、积极向上,给病友以欢乐和安慰,有他的病房就有爽朗的笑声。在整个治疗期间,他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,坚持撰写文学作品,记录抗癌日记,力所能及地为组织分忧,他说工作和写作是他的抗癌良药,就在今年2月份病情恶化之前,还在为单位撰写了《组工干部之歌》和组织文化建设的意见。的确,晓云生病以来写了许多文学作品,有几篇曾在《构皮滩》刊载过,然而能出一本专集却在我意料之外,其文学功底、生活阅历、思想境界大大超过了我所接触和了解的王晓云。
    这本专集的题材,无论晓云用什么体裁来表达,大体可分为五类。第一类叙写的是晓云抗癌的亲身经历。如《拥抱癌症》《田园牧歌》《风雨彩虹》《一个苦恼人的内心独白》。作者一边朴素地记录病情的发展、恶化,一边叙写与之顽强抗争的心路历程,向我们传达了,或者说歌颂了与病魔抗争的强大精神动力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晓云在叙写这一心路历程时,始终不忘抒写他对人生价值的探寻,对家乡的眷念。把一份浓浓的家乡情,与一个人的崇高的思想境界、政治使命,有机地组合起来,这就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;二是叙写对家乡山水、对家乡人事的眷念。如《守望》《烂洋马的酒井吃》《老山寨》《三孃是头牛》《幻觉》《怀念母亲》《怀念火坑》《怀念棕树》《怀念砍柴的日子》《一张黑白相片》等。从篇幅来看,这是这本集子中最多的。从艺术成就来看,这是这本集子中的华章部分。通过晓云的叙写,把我们带回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。在生存困境的重负之下,情谊却灿灿地烂漫着。人世间最为纯真的情素,像山花之馨香扑面而来,像山溪之清澈涓涓细流,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思与艺术享受。三是叙写成长历程。比如《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》《垫底》《“羊牯”逸事》《小院春秋》《放牛乐》《泛黄的记忆》等。晓云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,有一份工作,是来之不易的,或者说是很奢侈也是很侥幸的。一路走来,沟沟坎坎,酸酸涩涩。90后们不可理喻,就是60版、70版的人回味起来,也是晃脑咋舌,幽远深长。四是叙写亲身感受。如《海南印象》《构皮滩游记》《走进雪域高原》《走进荔波》《兴义纪行》《阅读稻穗》《游凤凰山有感》等。这是晓云参加工作后,触景生情之作。本来游记性的散文是极难写的,但在晓云的笔下,娓娓道来的,不仅仅是奔来眼底的无限风光,而且还是无限风光带给人的灵与魂的撞击、情与礼的洗礼。五是叙写亲情。如《四叔》《结二婚》《怀念母亲》《一张黑白相片》《父亲》《泛黄的记忆》《儿子要当兵》《多年父子成兄弟》《弟弟》《本月我当家》《手表》《师恩难忘》《我的首份工资》《我给父亲发稿费》等。人的一生,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,不论你的官有多大,钱有好多,都是需要亲情来滋润的。亲情是生命辘轳的润滑油,亲情是伟大的。可晓云的亲情却是有缺失的。晓云除了展示亲情缺失的哀婉,更多地展示了融融亲情的美好,告之每一个有幸健康活着的人,珍惜亲情,尊重亲情。
这本专集中还有几则附录。这是忠禄主席他们的匠心独运。如果说我们透过晓云的文学作品看到了晓云的灵魂,那这几则附录,则让我们看到了晓云的铁骨。晓云深深地爱着他所在的团队,爱着他的岗位,爱着他身边的兄弟姐妹,爱着他的家人。一个爱岗敬业的人,一个情感丰富的人,一个有血有肉的人,自当是一个铁骨铮铮的人,一个大写的人。
    晓云这本集子,越是往下看,越是让人扼腕痛惜,越是鞭策人去思考活着的意义和价值。人的生命不在于长度,而在于厚度。晓云的一生,可谓短矣,但我深信,晓云的每一个朋友,都会因有他这么一个朋友而骄傲。我亦亦然。
是以为序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1年8月


(《王晓云文集----一个组工干部的心路历程》由中国先锋作家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发行)

主办单位:中国先锋作家出版社   
Copyright 2008 - 2023 Chinese avant-garde writers press.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:xianfengzuojia@sina.com
中国先锋作家出版社登记证号:52151314-000-04-10-1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1号院,香港九龙旺角花园街2-16号好景商业中心23楼2309室,上海静安区巨鹿路675号 技术支持:奇兵网络